766
首页 > 思政教学 > 教学规范 > 正文
思政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规范(讲授)
添加时间:2021-05-15

一、 课程概况

课程号

BB0930101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c law education

总学时数/周数

48/2-4

学分

2.5

讲授学时

42

开课单位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适用专业

全校大一各专业新生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

修读方式

必修

先修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

考核方式

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

成绩构成比例=40%平时成绩(5%视频、音频+15%作业+20%日常表现)+60%线上期末成绩(30%客观题+30%论文)。

作业和日常表现可以借助学习通发布完成也可以线下完成。

客观题考试题型为:单选、多选、填空、判断。时长为30分钟。

论文题为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1.教材

按照党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规定使用了全国统一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修订版。

2.教学参考书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

(3)疫情防控进思政课教学建议(“基础”课部分)

3.文件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运行和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增进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更好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2018版新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引导大学生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从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新要求切入,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为基本线索逐次展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要求的分析探讨,教育和激励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能力培养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教师通过引导大学生自觉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1. 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2.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

二、课程知识能力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知识(能力)体系

序号

知识单元描述

知识点

对应能力

学时

要求

绪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新时代站位

2

熟悉、

掌握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责任、担当意识

熟悉、

掌握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

之问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人的本质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

四、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分析问题能力

4

熟悉、

掌握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

五、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七、人生价值的标准与实现

价值评价能力

熟悉、

掌握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

人生

八、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九、自觉抵制错误人生观

十、成就出彩人生

辩证思维能力

熟悉、

掌握、

应用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是非善恶判断能力

4

熟悉、

掌握

第二节

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行为选择能力

熟悉、

掌握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熟悉、

掌握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归纳与演绎

6

熟悉、

掌握

第二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三、做忠诚爱国者

分析与综合

熟悉、

掌握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二、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熟悉、掌握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4

熟悉、掌握

第二节

坚定价值观自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价值观自信

熟悉、掌握

第三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熟悉、掌握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一、 什么是道德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归纳、演绎能力

8

熟悉、

掌握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行为选择能力

熟悉、

掌握

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二、社会公德

三、职业道德

四、家庭美德

五、个人品德

知荣辱、讲正气

熟悉、

掌握

第四节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一、向道德模范学习

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引领社会风尚

作奉献、促和谐

熟悉、

掌握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归纳、演绎,认知法律的能力,

12

熟悉、

掌握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法治观念

熟悉、

掌握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法治体系;厘清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

熟悉、

掌握

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法治素养


第五节 培养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三、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二、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三、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能力

熟悉、

掌握

总复习




2


要求指学生对知识能力掌握的熟练程度填写了解熟悉掌握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理论教学部分(按章节顺序填写)学时:

绪论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作为本课程的开篇语,绪论开宗明义“我国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论断出处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不容辜负的好时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应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重点和难点

1.新时代的判定依据;

2.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3.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4.时代新人的使命和责任;

5.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意义。

“三基”分析

1.基本知识

新时代的理论意义、科学内涵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2.基本理论

我国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3.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本章由2部分内容构成,共计2课时。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课时)

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身处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1课时)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夯实综合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展现新的风貌、新的姿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法

讨论法

视频法

案例教学法

图表法

设疑法

教学手段:

板书

多媒体

网络教学(微信群、QQ群、学习通、手机APP)

本章思考题

1.新时代的判定依据是什么?

2.时代新人如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3.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4.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谈一谈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主要

参考资料

1.党的十九大报告。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4.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备注

“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门,而“基础”课的“绪论”又是“基础”课开宗明义的第一课。成功地讲授这一课,对于增强“基础”课乃至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制定者:李亚青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这是萦绕在每一位大学生心头的青春之问。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大学生要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习近平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大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学会科学看待人生的根本问题,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追求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辩证对待人生矛盾,反对错误人生观,树立正确人生观,成就出彩人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3.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4.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5.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

6.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7.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8.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9.反对错误人生观

10.成就出彩人生

“三基”分析

1.基本知识

人的本质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2.基本理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正确的人生观: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3.基本方法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本章由三节构成,共计4课时。

习近平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大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学会科学看待人生的根本问题,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1课时)

一、人生与人生观

二、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主要观点:人的生命历程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人不仅要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在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观察、思索、判别和选择。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学生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1课时)

一、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主要观点: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应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理论,准确掌握面对和解决人生问题的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认识人生价值,为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2课时)

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二、反对错误人生观

三、成就出彩人生

主要观点:美好的人生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大学生要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下,正确对待人生矛盾,自觉抵制错误观念,努力提升人生境界,成就出彩人生。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主题讨论法

3.视频法

4.案例教学法

5.图表法

6.设疑法

教学手段

1.板书

2.多媒体

3.网络教学(学习通、微信群、QQ群)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

3.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4.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5.结合新时代和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成就出彩人生?

主要

参考资料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备注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疵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制定者:李亚青

第一章 定理想信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人精神上“缺钙”,就容易精神空虚甚至陷人精神荒漠,既不可能感受精神生活的丰满充实,更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理想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既是指引人们穿越迷雾、辨识航向的灯塔,也是激励人们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风帆。大学生坚定科学信仰,追求远大理想,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重点和难点

1.理想信念的内涵

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3.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4.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5.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6.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3.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基本理论:

1.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2.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3.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基本方法:

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创新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人精神上“缺钙”,就容易精神空虚甚至陷人精神荒漠,既不可能感受精神生活的丰满充实,更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本章由三节构成,共计4课时。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1课时)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主要观点: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远航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二节 崇高的理想信念(1课时)

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主要观点: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必须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核心。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2课时)

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主要观点:“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个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只有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才能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主题讨论法

3.演讲教学法

4.案例教学法

5.问题教学法

教学手段:

1.板书

2.多媒体

3.网络教学(微信群、QQ群、学习通)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2.结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谈谈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主要

参考资料

1.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年版

2.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く邓小平文选》第3巻,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备注

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幸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梦,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成才之梦。中国梦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与祖国人民一起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制定者:李亚青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

4.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5.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和历史文化

6.总体国家安全观

7.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

1.中国精神

2.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3总体国家安全观

4.改革创新

基本理论:

1.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2.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4.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5.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基本方法:

1.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2.归纳法

3.理论联系实际

4.知行合一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

本章有三节构成,共计6课时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2课时)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主要观点: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第二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2课时)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三、做忠诚爱国者

主要观点: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青年大学生要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自觉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2课时)

一、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二、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主要观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坚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主题讨论法

3.视频法

4.案例教学法

5.情境教学法

6.问题教学法

教学手段:

1.板书

2.多媒体

3.网络(学习通、qq群、微信群)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怎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3.谈一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4.如何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和历史文化?

5.如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6.怎样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主要

参考资料

1.十九大报告

2.十九大报高辅导读本

3.@人民:习近平这样阐述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2018-03-20,来源:新华网

备注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能够在5_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制定者:李亚青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坚定价值观自信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5.扣好人生的扣子

6.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基本理论:

1.坚定价值观自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大的德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基本方法:

1.掌握基本知识

2.学好科学理论

3.注重联系实际

4.坚持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章由三节构成,共计4学时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主要观点: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全社会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二节 坚定价值观自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主要观点: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及其在中华民族实现自己梦想的奋斗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接力前行;要求我们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客观辩证地分析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实质,增强抵御错误价值观侵蚀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价值共识。

第三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主要观点:青年的价值取向,既关系着自己的健康成长成才,又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分组讨论法

3.案例教学法

4.图表法

教学手段:

1.板书

2.多媒体

3.网络教学(微信群、QQ群、超星翻转课堂平台、手机APP)

本章思考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

2.坚定价值观自信有什么现实意义?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4.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什么?

5.新时代大学生如何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要

参考资料

1.十九大报告

2.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备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意义重大而深远。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制定者:李亚青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大学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一生影响很大。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需要认真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重点和难点

1.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3.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4.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5.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6.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

1.道德的本质

2.中华传统美德

3.中国革命道德

4.社会公德

5.职业道德

6.家庭美德

7.恋爱、爱情

8.个人品德

基本理论: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基本方法:

1.情理交融

2.知行合一

3.学习致用

4.省察克治

5.积善成德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动力。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准确把握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的前提。

本章由四节构成,共计8课时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2课时)

一、什么是道德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主要观点: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明德惟馨、崇德修身。道德作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源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又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2课时)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主要观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充分吸收借鉴各种优秀道德成果。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大学生应当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2课时)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二、社会公德

三、职业道德

四、家庭美德

五、个人品德

主要观点: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学生要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加强品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努力做到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等也逐步确立,在培养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对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锤炼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2课时)

一、向道德模范学习

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引领社会风尚

主要观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就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社会文明状况是社会风尚的重要体现。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状态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态和精神风貌。大学生要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不断引领社会风尚,提升道德品质。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主题讨论法

3.视频法

4.案例教学法

5.图表法

教学手段:

1.板书

2.多媒体

3.网络教学(微信群、QQ群、超星翻转课堂平台、手机APP)

本章思考题

1.试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2.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继续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4.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思考如何积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

5.如何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通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6.大学生如何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主要

参考资料

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备注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立身兴国之本,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社会主义道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最重要的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并自觉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道德成果,道守道德行为规范,在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引领道德风尚。

制定者:李亚青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2. 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8年宪法修正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培养法治思维

6.依法行使权利

7.依法履行义务

8.法律信仰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

1.法律的含义、本质与特征

2.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运行

3.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4.法治思维、法律权威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基本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基本能力:

对法律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法治素养。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本章由六节构成,共计12课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课时)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主要观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要在理解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课时)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主要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保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要理解我国宪法地位和确立的基本原则,全面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懂得各个法律部门及重要法律的基本功能,深化对法治中国的制度认知,增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本领。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2课时)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主要观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大学生应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要义。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课时)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主要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五节 培养法治思维(2课时)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三、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主要观点: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大学生要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逐步培养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3课时)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二、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三、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主要观点: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落实到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上。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公民应该如何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如何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以及滥用法律权利和违反法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主题讨论法

3.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1.板书

2.多媒体

3.网络(qq、微信、学习通)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法的一般性含义?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4.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6.大学生如何尊法?

7.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信仰?

8.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主要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

3.《更加注重发挥宪法重要作用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人民日报》,2018年2月26日。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备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是全面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将对法治的尊崇内化于心,将模范遵守法律外化为行,提高法治素养,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制定者:李亚青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网站:www.chinaqianju.com
地址: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中国河北保定灵雨寺街289号      版权所有:bat·365官网(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202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