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
首页 > 思政教学 > 教学规范 > 正文
思政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规范(讲授)
添加时间:2021-05-15

课程号

BL1730002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英文

名称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总学时数/周数

42

学分

2.5

42

学分

2.5

42

学分

2.5

开课单位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课程类别

学科平台课程

修读方式

必修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及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价值。

教学目标2:使学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运用此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3: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上,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发生影响,并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教学目标4:深刻理解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毕业要求

8-1:具有身体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养成和谐、健全的人格。

8-2:正确的价值观和分析判断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12-2: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不断提升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构成比例:期末成绩60%(60分),平时成绩40%(40分),平时成绩以课堂的提问,出勤率、随堂测验、经典阅读、平时作业为主。

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概况

二、课程知识、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

序号

知识单元描述

知识点

毕业要求

学时

课程目标

1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的时代背景,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时代价值

8.1

4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2

唯物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8.1

1

教学目标2

物质及存在方式,意识的本质、作用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8.2

4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3

辩证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2

2

教学目标2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12.2

3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4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8.1

3

教学目标2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及检验问题

8.1

12.2

3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5

历史观

历史观基本问题

8.2

1

教学目标2

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

8.2

12.2

2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社会发展的动力

12.2

2

教学目标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8.2

1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4

6

劳动价值论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8.1

1

教学目标2

货币的产生及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8.1

8.2

2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7

剩余价值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

8.2

1

教学目标2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8.2

12.2

2

教学目标2

资本积累理论

8.2

1

教学目标2

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8.2

1

教学目标2

8

帝国主义论

垄断的产生及发展

8.2

2

教学目标2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8.2

1

教学目标4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发展趋势

8.2

12.2

1

教学目标4

9

社会主义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一国到多国

8.2

1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4

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8.2

12.2

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4

10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必然趋势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8.2

12.2

2

教学目标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理论教学部分(按章节顺序填写)学时:42

绪论 (4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和条件,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学时)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学时)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5学时)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课堂以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配合。通过多媒体图片、影视资料让同学们认识伟大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保持着永久的生命力,自觉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思考题

1.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和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请阅读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主要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 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

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

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

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备注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重大意义,可以在介绍课程性质、地位、作用、任务时先讲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0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本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重点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准确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学会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二、世界的物质本质和辩证本性。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难点:本章难点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主要有:1、如何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及其科学体系。

基本理论:列宁的物质概念;社会生活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

基本方法:客观地分析问题和看待世界的方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待一起问题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4学时)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学时)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学时)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学生讲课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结合。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性。

主要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

社2012年版。

4.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

出版社2012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版。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

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备注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6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真理的检验标准。

难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基本理论: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基本方法: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理论分析社会现象。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3学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2学时)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学时)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二、从必然走向自由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课堂以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配合。精心设计板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主要

参考资料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第2章,1、4、5、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备注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可适度调整教学内容。

文科学生: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内容可以讲的深一些,提升哲学素养。

理科学生:他们哲学基础相对薄弱,可以将内容尽量讲的通俗易懂一些,多举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例子。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6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如何在讲课过程中贯彻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以及分析说明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史论结合,把基本原理讲活。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掌握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基本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基本方法:运用唯物史观的内容分析社会现象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3学时)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学时)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学时)

一、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头脑风暴法,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课堂分组讨论、提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正确引导知识的迁移。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配合。

本章思考题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粹,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段话蕴含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2、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再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主要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五章)、《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以人民群众为本》,《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

备注

知识的学习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认知规律,学习的内容既要注重学习兴趣,又要切实可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差异。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8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正确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其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政治制度及其本质、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难点: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关系。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资本原始积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价值规律;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周转;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基本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理论,剩余价值论理论

基本方法:运用劳动价值论理论分析市场经济;运用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本质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2学时)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5学时)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学时)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学生讲课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结合。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命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7.运用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8.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主要

参考资料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二、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张雷声,主编:《马原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版。

8.韩毓海:《一头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中信出版社,2014版。

备注

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注意避免知识的重复性。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4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

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自由竞争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基本理论:帝国主义理论 全球化理论 “两个必然”理论

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2学时)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学时)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学时)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2.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方法;3.系统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讨论

本章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5.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7.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8.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9.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主要

参考资料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三章3,第四章4,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发言》,《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8日。

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习近平:《在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0年2月26日。

备注

多联系现实,尤其多分析资本主义的现状。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2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识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明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难点:如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怎样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社会主义的产生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前进

基本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学时)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自学)

一、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会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头脑风暴法,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课堂分组讨论、提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正确引导知识的迁移。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配合。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2.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3.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刷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伺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

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5.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能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主要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习近平:《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8.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备注

紧密结合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状进行讲解,让学生有真实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注意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鼓励他们多思、多想。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2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基本理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基本方法:学习伟人预测未来的方法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学时)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学时)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课堂以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配合。通过多媒体图片、影视资料让同学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本章思考题

1.结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淡淡在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予以正确解答。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主要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毛泽东:《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

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备注

重在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学会未来预测未来的方法。

       下一条

关闭

网站:www.chinaqianju.com
地址: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中国河北保定灵雨寺街289号      版权所有:bat·365官网(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2024

Baidu
sogou